江苏4人石家庄疫外之旅,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与人性试炼
2022年初冬,一则"江苏4人石家庄"的新闻突然引爆网络,四位来自江苏不同城市的普通人——徐州的小学教师李雯、南京的IT工程师张昊、苏州的个体商户王丽和无锡的退休医生陈建国,因各自不同的原因踏上了前往石家庄的旅途,却在抵达后遭遇了这座城市因疫情爆发而突然封控的"至暗时刻",这场始于偶然的旅程,最终演变成一场跨越千里的生命接力与人性试炼,折射出疫情时代普通中国人的坚韧与温度。
殊途同归:四人在封城前最后一班列车上的相遇
11月15日,石家庄疫情已持续发酵数日,城市即将实施封控的消息不胫而走,徐州东站开往石家庄的G2812次列车成为当天最后一班允许进入该市的交通工具,李雯此行是为了探望在石家庄陆军指挥学院就读的儿子;张昊则是临时被公司派往石家庄处理服务器故障;王丽要去参加一个服装批发订货会;而72岁的陈建国则是接到老战友病危的消息前往探望,四人在车厢里偶然相识,谁也没想到这次萍水相逢将成为彼此生命中难忘的际遇。
"当时列车广播说石家庄即将实施临时管控,建议非必要不入石。"李雯回忆道,"但我们四人都有必须去的理由。"列车抵达石家庄站时已是深夜11点,站台上穿着防护服的工作人员告知他们,城市将在两小时后全面封控,建议立即返程。"那一刻真的慌了,"张昊说,"但我的客户数据还在等我抢救,不可能回头。"
封城首日的"流浪":从星级酒店到地下车库的24小时
11月16日零点,石家庄正式按下暂停键,四人原定的住宿相继取消——李雯儿子所在的军校实施封闭管理无法见面;张昊联系的酒店因防疫要求拒绝入住;王丽的订货会主办方失联;陈建国战友所在医院禁止探视,凌晨2点,他们拖着行李在空荡的街头寻找落脚点,最终被一位好心的便利店老板收留。
天亮后情况更糟,便利店因非保供单位被迫停业,四人再次流落街头。"那天走了近20公里,"王丽翻出手机里的步数记录,"所有公共场所都关闭了,连厕所都找不到。"傍晚时分,一场冷雨让处境雪上加霜,张昊发现某写字楼地下车库有清洁工临时休息区,四人得以在纸板上度过第一个寒夜,陈建国用随身携带的常用药帮大家预防感冒,这位经历过非典的老医生成了临时"队医"。
守望相助:从陌路人到生死之交的蜕变
封城第三天,转机出现,李雯联系上当地一位学生家长,对方冒险送来食物和四件羽绒服。"那位妈妈说'老师当年对我孩子的恩情,这点回报不算什么'。"这件事触动了四人,他们决定组织起来互助求生,张昊利用IT技能黑入某外卖平台后台(事后已向平台说明并道歉),定位到还在运营的保供超市;王丽用经商积累的谈判技巧,说服一家小旅馆违规收留他们(后补办了所有手续);陈建国则通过医疗系统关系,弄到了珍贵的通行证。
11月20日,危机降临,陈建国突发心绞痛,当时全市120急救资源极度紧张,三人分工协作:李雯用教师证说服社区开证明,张昊通过黑客技术定位最近的救护车(再次道歉并接受处罚),王丽则联系上陈建国在石家庄的医生朋友,经过心脏支架手术,陈建国转危为安。"我的命是他们抢回来的,"老人哽咽道,"素不相识的人为我冒这么大风险..."
角色反转:从受助者到志愿者的华丽转身
康复后的陈建国说服三人加入志愿者队伍,李雯组织起"线上教室",为隔离点的孩子辅导功课;张昊开发了"社区需求对接"小程序,解决物资配送"最后100米"问题;王丽利用批发渠道帮农户销售滞销农产品;陈建国则重返医疗一线,他们的故事被媒体报道后,网友称其为"江苏四侠"。
12月5日,石家庄逐步解封,四人却选择多留一周完成交接,离别前夜,在曾经栖身的地下车库,他们用手机灯光当蜡烛,庆祝这场特殊的"满月礼"。"我们约定每年11月15日都要视频团聚,"李雯展示着四人合影,"这段经历重塑了我们对人性的认知。"
后疫情时代的回响:四个普通人的非凡启示
这场"疫"外之旅引发深层思考,在南京从事心理工作的张昊开始关注"突发危机中的群体心理建设";王丽的服装店专门设立"应急物资角";李雯在学校开展"危机教育"课程;陈建国则撰写了《老年人在公共卫生事件中的自救互救指南》,河北省社科院研究员刘梅评价:"这四位江苏公民展现的民间互助智慧,为完善重大公共事件响应机制提供了鲜活样本。"
石家庄某社区广场上立着一块小小的纪念牌,上面刻着"致所有在艰难时刻守望相助的普通人",而"江苏4人石家庄"的故事,已然超越地域界限,成为中国人共克时艰的精神符号——在命运突然脱轨的时刻,总有人会选择携手前行,用微光照亮微光,而这正是文明最动人的韧性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