疫线微光,上海医生的三千个不眠夜与一座城的生命突围

黄浦江畔的白色长城

2022年3月,奥密克戎变异株突袭上海,这座2500万人口的超大城市被迫按下暂停键,当整座城市陷入静默,有一群人却以逆行的姿态冲向风暴中心——他们是上海的医生。

在华山医院的感染科,一位主治医师连续72小时未合眼,防护服里的手术衣被汗水浸透三次;在瑞金医院的急诊室,护士长跪地为突发心梗的老人做心肺复苏,膝盖磨出血痕;在方舱医院,90后女医生用马克笔在防护服上画笑脸,只为安抚哭闹的孩子……

这不是好莱坞灾难片的桥段,而是真实发生在疫情下的上海,医生,这群平日里被称作"白衣天使"的普通人,在疫情中成了最后的防线,他们的故事,是上海抗疫史诗中最动人的篇章。

急诊室里的生死时速

"那天晚上,我们同时接了8个呼吸衰竭患者,呼吸机不够用了。"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急诊科主任医师王振(化名)回忆道,他的眼镜因长时间佩戴护目镜起雾,只能靠记忆摸索着调整参数。

最危急的时刻发生在4月12日凌晨,一位妊娠28周的孕妇确诊感染,血氧饱和度骤降至70%,产科、呼吸科、重症医学科10名医生组成临时战队,在负压手术室里完成了一场"与病毒抢生命"的剖宫产,当新生儿响亮的啼哭穿透层层防护,主刀医生的护目镜模糊了——分不清是汗水还是泪水。

这样的故事在疫情期间几乎每天上演,数据显示,上海三甲医院急诊量峰值达平日3倍,而医护人员感染率超过15%。"我们倒下了,病人怎么办?"这成了医疗圈里最揪心的自问。

方舱里的"非典型"医患关系

在浦东新国际博览中心方舱医院,一幅特殊的画作被挂在护士站最显眼处:穿着防护服的医生牵着卡通版新冠病毒跳舞,作者是9岁的感染者小雨(化名),她的主治医生徐颖(化名)把这称为"最治愈的处方"。

方舱医院颠覆了传统医疗场景,医生要当"全能战士":凌晨三点帮失眠患者做心理疏导,给糖尿病患者调整胰岛素剂量,甚至要调解家庭矛盾。"有位阿姨因为怕传染给家人拒绝视频,我们每天用她的手机偷偷拍康复视频发给她儿子。"徐颖说。

最让医护团队意外的是,许多康复患者主动留下当志愿者,65岁的退休教师老周(化名)每天帮医护人员分发三餐,他说:"这些孩子(医生)比我女儿还小,看着他们累得走路打晃,心疼。"

核酸采样队的"移动战场"

如果说医院是主战场,那么遍布上海的核酸采样点就是"移动前线",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护士林悦(化名)创下个人纪录:单日采样1673人次。

"三月份在户外采样,面屏上全是雾水;六月份穿着防护服就像蒸桑拿。"林悦的采样包里永远装着三样"神器":冻成冰块的矿泉水(降温用)、成人纸尿裤、喉糖(长时间说话嗓子已哑)。

在老旧小区,采样队要应对更复杂的状况,静安区某弄堂里,80岁的独居老人张阿婆(化名)因腿脚不便无法下楼,医生们发明了"吊篮采样法"——用买菜篮拴着绳子从三楼窗口放下采样管,完成了一场"空中核酸"。

实验室里的"病毒猎手"

很少有人知道,上海疫情期间80%的核酸检测报告出自一群"看不见的医生"——检验科医师,在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的PCR实验室,检验师李峰(化名)和同事们每天处理着数以万计的样本。

"最紧张时样本从原来每天3万激增到30万。"李峰描述工作状态:"24小时三班倒,加样加到手指痉挛,扩增仪报警声成了噩梦。"为确保准确性,每个阳性结果要经过三道复核,这意味着同样的动作要重复上千次。

技术突破也在压力中诞生,某三甲医院研发的"5合1混采检测技术"将检测效率提升3倍,这项后来被推广至全国的技术,最初只是为了解决采样管短缺的困境。

互联网医院的"云上驰援"

当物理空间被隔离,云端医疗成为生命线,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互联网医院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在线问诊量暴涨15倍,其中40%是慢性病患者配药需求。

内分泌科主任医师刘芳(化名)的手机相册里存着300多张药盒照片。"老人们不会用电子处方,就让家属拍药盒发来。"她曾花两小时教88岁独居老人视频问诊,最后老人颤巍巍地在镜头那头鞠躬致谢。

更复杂的云端会诊也在进行,5月2日,中山医院通过5G系统同时连接武汉、广州专家,为一名伴有基础疾病的重症患者制定治疗方案,这场跨越千里的会诊,见证了疫情下中国医疗资源的超强协同。

后疫情时代的医者沉思

随着社会面清零,上海医生们终于有时间回望这段特殊经历,瑞金医院副院长陈尔真(化名)在抗疫日记里写道:"我们不仅是治病,更是在守护城市文明的底线。"

一些深层次变化正在发生:多家医院将"应急医疗队"转为常设编制;医患微信群演变为长期健康管理平台;线上线下一体化诊疗写入"新十条"规划。

但医生们更珍视的是那些柔软的记忆,徐颖的方舱画册里新增了200多幅患者作品;林悦采样过的弄堂阿姨们组团给她送手工粽子;王振收到了那位早产儿百天照片,背面写着:"谢谢您给了他看见世界的机会。"

微光成炬:当白衣成为铠甲

回望这场"战疫",上海医生用专业与温度诠释了何谓"大医精诚",他们中有推迟婚期的新郎官,有瞒着父母上前线的00后,也有退休返聘的老专家。

在上海市医学会的抗疫档案里,记录着这样一组数据:疫情期间,上海4.5万名临床医师平均每天工作16.2小时,共完成核酸检测2.3亿人次,线上服务患者超800万人次,数字背后,是白大褂下一个个血肉之躯的极限坚守。

黄浦江的晨雾中,最早一班地铁尚未启动,但医院的灯光永远亮着,这灯光照亮的,不仅是一个职业的信仰,更是一座城市在灾难面前展现的人性光辉,正如一位治愈患者在感谢信中所写:"你们以凡人之躯,比肩神明。"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