镜头下的战疫者,广州医生群像中的沉默与呐喊
在这个全民摄影的时代,广州疫情中的医生形象通过无数镜头被定格、传播、放大,成为特殊时期的视觉符号,当我们在社交媒体上滑动那些身穿防护服的白色身影,看到的不仅是职业的坚守,更是一个个被压缩在平面影像中的立体人生,这些图片背后,隐藏着怎样的故事?又折射出我们这个时代怎样的医疗困境与人性光辉?
2022年冬季广州疫情高峰期,一张医生靠在走廊墙边小憩的照片在网络上疯传,防护面罩上的雾气还未散去,护目镜下的黑眼圈清晰可见,右手还握着半瓶未来得及喝完的功能饮料,这张由路过护士随手拍下的照片,意外地成为了那轮疫情中最具代表性的影像之一,照片主角是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感染科主治医师林向宇,他后来在接受采访时坦言:"那天我连续工作了19个小时,其实每个同事都是这样,只是我碰巧被拍到了。"这种偶然中的必然,恰恰揭示了疫情中医护人员的普遍状态——超负荷运转成为常态,而公众只能通过零星影像窥见冰山一角。
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的护士长李雯的相册里,保存着一组特殊的对比图:一张是2020年疫情初期她第一次穿戴全套防护装备的自拍,眼神中透着紧张与不确定;另一张是2022年底她在同一位置拍摄的同样角度的照片,防护装备更加规范熟练,但眼中的疲惫也更深沉。"两年多来,我们就像被按下了重复键,"李雯说,"每次觉得快要结束时,新的变异株又来了。"这两张相隔两年的图片,记录的不只是个人面貌的变化,更是中国抗疫历程的微观缩影,防护装备的升级换代、操作流程的日益规范,对应的是医护人员持续付出的时间成本与心理损耗。
在越秀区某隔离酒店担任医疗组组长的陈建国医生手机里,珍藏着一张特别的合影——六名医护人员在完成一轮值班后,隔着防护面罩和口罩的"全副武装"合照,每个人都在面罩上画了笑脸。"我们认不出彼此的表情,就自己画一个。"陈医生解释道,这种苦中作乐的幽默感,成为高压工作中的心理调节阀,心理学研究表明,在长期应激状态下,这种看似简单的自我调侃行为,能有效缓解焦虑情绪,维持团队士气,图片中那些画出来的笑脸,实则是医护人员自我保护的心理机制显现。
珠江新城某三甲医院的重症监护室里,主任医师王延峰养成了一个特殊习惯——每天下班前用手机拍一张空病床的照片。"每转出一位患者,我就拍一张空床,这是给自己的奖励。"在他手机相册里,这些按日期排列的空床照片构成了一种无声的胜利宣言,神经科学发现,人类大脑对可视化成果的反应远比抽象数据强烈,王医生的这种做法,实际上是在为自己创造可见的成就感,以对抗长期面对病痛产生的职业倦怠,这些没有患者的病房图片,记录的是一个个微小但真实的胜利。
广州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年轻医生张敏在社交平台上分享了一组"防护服涂鸦",她和同事们利用休息时间在彼此的防护服背面画上卡通形象、励志标语甚至美食图案。"画一只虾饺,就当吃过了。"张敏笑着说,这些充满生活气息的图片迅速走红网络,意外地展现了医护人员在专业形象之外的鲜活个性,艺术治疗研究表明,此类创造性表达能显著缓解压力,而这些自发产生的"防护服艺术",正是医护人员自我心理调适的生动体现。
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心理科主任周琳团队的一项调查显示,参与抗疫的医护人员中有43%出现不同程度的失眠症状,28%存在焦虑情绪。"但很少有人主动寻求帮助,他们觉得'别人都能扛,我也可以'。"周主任说,这种沉默的坚韧,在那些展现医护人员工作状态的图片中往往被浪漫化,而背后的心理代价却鲜少被关注,当我们为那些疲惫却依然坚守的影像感动时,或许也应该思考:除了赞美,我们还能为这些白衣战士做些什么?
夜幕下的广州塔依然璀璨,而在城市各个角落的医院里,无数医护人员仍在无声奋战,下次当我们看到那些疫情中的医生图片时,或许能多一分思考:每一张定格的影像背后,都是一个持续流动的艰辛故事;每一副防护装备之下,都藏着一张有笑有泪的真实面孔,他们不需要被神化,但值得被真实地看见、被深刻地理解——不仅作为抗疫英雄,更作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。
在这个视觉主导的时代,图片传播的速度远快于事实本身,广州疫情中的医生影像,既是记录,也是隐喻;既是证明,也是提问,当我们放下手机,这些画面能否促使我们超越瞬间的感动,去关注医疗体系的深层问题?去思考如何构建更加人性化的医护支持系统?答案或许不在那些广为流传的图片中,而在我们每一个人的行动里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