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疆乌鲁木齐疫情指挥部电话,一座城市的生命线与温情纽带
特殊时期的"生命线"
2022年8月10日凌晨3点27分,乌鲁木齐市天山区某小区居民张明(化名)拨通了疫情指挥部的24小时热线,他怀孕8个月的妻子突然出现剧烈腹痛,而小区正处于静态管理状态,电话接通后不到15分钟,社区工作人员和医疗专班就抵达现场,40分钟后,孕妇被安全送至自治区人民医院妇产科。"那个电话救了我妻子和孩子的命,"张明回忆时仍难掩激动,"我永远记得接线员沉稳镇定的声音,那是我听过最温暖的声音。"
在乌鲁木齐疫情防控的日日夜夜,疫情指挥部的电话成为了这座城市的"生命线",数据显示,仅2022年8月至11月期间,乌鲁木齐市各级疫情指挥部共接听群众来电超过120万次,日均接听量高峰时达到1.5万次,这条看似普通的电话线,承载着300多万乌鲁木齐市民的焦虑、期盼与信任。
疫情指挥部的电话系统采用了"三级联动"机制:市级指挥部设立30条中继线,各区县分设20-25条专线,各街道社区保证至少5条热线畅通,技术层面,系统实现了智能分流、语音识别、重点问题标记等功能,确保紧急诉求能够被优先处理,据乌鲁木齐市疫情防控指挥部信息技术组负责人介绍,系统能在0.8秒内识别出"就医""孕妇""急救"等关键词,并自动提升处理优先级。
"我们接到的电话五花八门,"市级指挥部接线员古丽娜尔·阿不都热依木告诉记者,"从急重症就医、慢性病用药、返乡离乌政策,到暖气不热、买菜困难、宠物安置,甚至还有隔离期间的心理咨询。"她和她的200多名同事实行三班倒工作制,每人每天平均接听120-150通电话,高峰期甚至达到200通。
特别值得关注的是,指挥部针对少数民族群众设置了双语服务专线,配备熟练掌握汉语和维吾尔语的接线员,确保信息传递无偏差,统计显示,双语专线日均接听量约占总量的18%,有效解决了语言障碍导致的信息不对称问题。
电话背后的乌鲁木齐抗疫图谱
乌鲁木齐疫情指挥部的电话系统绝非简单的信息传递工具,而是一个精密运转的应急管理中枢,每个来电都被分类标记,录入统一的疫情防控大数据平台,形成"受理-转办-督办-反馈-回访"的闭环管理机制。
在物资保障方面,指挥部电话成为供需对接的关键节点,2022年10月,通过热线收集的物资需求数据分析发现,城北片区婴幼儿奶粉供应出现短缺,指挥部立即协调商务部门,48小时内组织调运了2.3万罐不同品牌的奶粉,设立15个专项供应点,天山区居民李女士回忆:"我打了电话反映买不到孩子喝的特定配方奶粉,没想到第二天社区就通知我可以去指定药店购买。"
就医用药保障是来电中最急迫的诉求,指挥部医疗专班负责人艾克拜尔·吾甫尔介绍,他们建立了"电话受理-社区核实-专车接送-医院接诊"的绿色通道机制,数据显示,疫情期间通过该机制送医救治的危急重症患者达1.2万人次,其中孕产妇3865人次,血液透析患者2743人次,化疗患者892人次。
心理援助是另一项重要功能,指挥部联合自治区精神卫生中心,开通了心理疏导专线,组织200余名专业心理咨询师提供7×24小时服务,心理咨询师阿依夏木古丽·吐尔逊表示:"很多来电者只是需要一个倾诉对象,我们既要给予专业心理支持,也要传递温暖和希望。"
返乡离乌诉求的处理则展现了疫情防控的复杂性与人文关怀,指挥部设立离乌人员服务专班,高峰期日均处理相关咨询3000余件,通过电话系统收集信息后,协调交通、公安等部门,采取"点对点"闭环转运方式,累计安全有序疏解15.8万人离乌返乡。
值得一提的是,指挥部电话还成为了疫情防控的"晴雨表",通过对来电内容的语义分析,能够及时发现防控工作的薄弱环节,2022年9月中旬,数据分析显示"暖气维修"相关词汇出现频率异常升高,指挥部提前两周启动供暖应急保障机制,避免了大规模供暖问题的发生。
一通电话,万千故事:普通人的抗疫记忆
在乌鲁木齐抗疫的日日夜夜,疫情指挥部的电话串起了无数普通人的故事,记录着这座城市最真实的抗疫图景。
沙依巴克区75岁的独居老人王桂芬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,子女都在内地工作,社区封闭管理期间,她通过指挥部电话反映买不到特定降压药,接线员立即将情况转给社区,志愿者跑了6家药店终于找到相同成分的替代药品,还顺便为她带去了新鲜蔬菜和馕。"那些孩子比我的子女还贴心,"老人哽咽地说,"每天都有志愿者打电话问我需要什么。"
开发区某企业技术员马小龙被困在单位近三个月,家中只有妻子照顾两个年幼的孩子,通过指挥部电话反映情况后,社区专门为他家开通了"物资直送"服务,还安排志愿者定期帮忙倒垃圾、取快递。"虽然人在单位,但知道家里有人管,心里就踏实了。"马小龙说。
天山区某社区书记阿孜古丽·买买提的手机里存着几十个特殊居民的号码,她告诉记者:"我们建立了重点人群台账,残疾人、独居老人、孕产妇、重大疾病患者等,每天主动打电话询问情况。"这种"反向呼叫"机制,让疫情防控既有力度又有温度。
水磨沟区居民赵先生则通过电话解决了宠物安置的难题,被转运隔离时,他饲养的3只猫无人照料,指挥部联系宠物救助志愿者上门喂养,还定期发送视频让他安心。"它们比平时吃得还好,"赵先生笑着说,"志愿者们还给猫买了新玩具。"
在这些故事背后,是无数接线员、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的默默付出,市级指挥部接线员组长刘芳连续工作56天没回家,嗓子沙哑到几乎说不出话;米东区社区干部艾力·库尔班凌晨3点送孕妇就医,在医院走廊守到天亮;志愿者张丽华每天为20多户居民采购物资,微信步数从未低于2万步...
从应急机制到城市治理:电话线连接的温度与效能
乌鲁木齐疫情指挥部的电话系统,不仅是一项应急管理工具,更成为了城市治理现代化的生动实践,它展现了几个重要启示:
科技赋能必须与人文关怀相结合,智能分流、大数据分析等技术手段大大提升了效率,但真正打动人心的是接线员那句"您别急,我们一起来想办法"的温暖话语,技术是冰冷的,而应用技术的人必须是有温度的。
精准服务源于精细管理,通过电话系统收集的海量数据,指挥部能够绘制出精细化的"民情地图",实现从"大水漫灌"到"精准滴灌"的转变,这种基于大数据的决策模式,值得在常态化城市治理中推广。
多元参与构建共治格局,电话系统连接起政府、社区、志愿者和市民,形成了疫情防控的"共同体",天山区一位社区书记说得好:"我们不是一个人在战斗,电话那头连着整个城市的能量。"
应急体系需要平战结合,乌鲁木齐已将疫情期间的电话系统升级为"12345市民服务热线"的应急模块,保留双语服务、重点人群关怀等功能,实现应急与常态的无缝衔接。
乌鲁木齐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买尔旦·吐尔逊评价:"这条电话线测量出了城市治理的温度,也丈量出了为民服务的速度,它告诉我们,再先进的技术也需要人性的光辉,再完善的制度也需要执行的温度。"
乌鲁木齐街头已恢复往日繁华,但那些深夜依然亮着灯的指挥部办公室,那些24小时开机的热线电话,那些被汗水浸透的防护服下的微笑,已经成为这座城市共同的记忆,正如一位市民在感谢信中所写:"那串号码不仅是一个电话,而是告诉我们——你从来不是一个人在面对困难。"
在未来的城市治理中,乌鲁木齐疫情指挥部电话所承载的为民情怀、专业精神和科技智慧,将继续为这座城市的发展提供宝贵经验,它证明:真正有效的治理,永远建立在倾听人民声音、回应人民关切的基础之上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