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昌西湖区,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城市会客厅如何书写新时代答卷?

【独家探访】南昌西湖区:千年文脉与现代繁华交织的城市新名片


引言:当滕王阁的钟声遇见万寿宫的烟火

清晨的第一缕阳光洒在赣江水面时,南昌西湖区的千年地标滕王阁已迎来首批晨练的市民,而在3公里外的万寿宫历史文化街区,夜经济的霓虹刚刚熄灭,早班的地铁正载着第一批通勤者穿行于现代楼宇之间,这里是南昌市面积最小、人口密度最高的城区,却也是全市文旅资源最密集、商业活力最旺盛的“黄金地块”,2023年,西湖区以占南昌市0.8%的土地面积贡献了全市12.3%的第三产业增加值,这份成绩单背后,藏着怎样的发展密码?


第一章 历史基因:一砖一瓦皆故事

1 滕王阁下的文化复兴工程

2023年10月,投资2.6亿元的滕王阁景区扩建工程竣工,新增的“唐风宋韵”沉浸式体验区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“落霞与孤鹜齐飞”盛景,景区负责人透露,今年“五一”期间单日游客量突破4万人次,创历史新高。

2 万寿宫街区的活化样本

在中山路与船山路交汇处,22栋修缮如初的民国建筑里入驻了147家商户,据西湖区文旅局数据,2024年上半年街区非遗展演超200场次,带动周边商铺租金上涨35%。


第二章 经济脉动:老城区的产业突围战

1 楼宇经济“垂直印钞机”

在占地仅3.2平方公里的八一广场CBD,32座税收超亿元楼宇如雨后春笋,2023年,华润万象城单栋楼宇年税收达7.8亿元,相当于某些县区全年财政收入。

2 数字经济新赛道

西湖区与华为共建的“数字文创产业园”已吸引67家企业入驻,元宇宙豫章书院”项目获2024世界VR产业大会金奖,副区长李明在采访中透露:“我们正在申报国家级文化数字化改革试验区。”


第三章 民生答卷:15分钟生活圈的革命

1 旧改“西湖模式”

在绳金塔街道,28个老旧小区通过“留改拆”组合拳实现蝶变,65岁的居民王桂香展示手机里的“邻里APP”:“现在报修水管、预约社区医生都能线上解决。”

2 教育医疗双升级

南昌市第一医院新院区将增设800张床位,站前路学校教育集团今年新增3所分校,区教育局公布的“名师走校”计划,让优质教育资源流动起来。


第四章 治理创新:当古典遇见智慧

1 “城市大脑”实战记

在桃花镇网格化指挥中心,大屏实时跳动着12.7万条物联设备数据,去年上线的“汛期AI预警系统”使内涝处置效率提升60%。

2 文化IP的法治护航

全国首部《历史建筑活化利用条例》在这里试点,为老宅改建咖啡馆、祠堂变身美术馆提供了法律依据,区司法局创新的“商户合规体检”服务入选全省优化营商环境典型案例。


第五章 未来蓝图:赣江岸边的世界想象

1 跨江发展的新命题

随着南昌地铁7号线规划公示,西湖区与红谷滩的“双城记”将进入新阶段,城市规划专家赵敏指出:“西湖区需要做好文化流量向经济增量的转化。”

2 国际文旅目的地打造

正在筹备的“豫章国际诗歌节”将联动滕王阁、八一起义纪念馆等6大景点,目标吸引50万境外游客,旅行社推出的“唐宋穿越夜游线”已预售至国庆假期。


在变与不变中寻找答案

站在赣江中大道眺望,对岸的金融新城灯火璀璨,而此岸的绳金塔正传来悠扬的编钟声,西湖区委书记陶亿国在受访时强调:“我们不要‘网红式’发展,而要打造‘永不过时的经典’。”这座有着2200年建城史的老城区,正在用文化厚度校准发展刻度,用民生温度提升城市高度,当新一轮城市竞赛的哨声响起,西湖区给出的答案是——让历史活在当下,让未来拥有根脉。

(全文共计1523字)


新闻背景延伸

  • 西湖区是南昌市唯一同时拥有5A、4A、3A级景区的行政区
  • 2023年全区GDP达865亿元,第三产业占比91.4%
  • 最新人口普查显示辖区每平方公里居住超2万人,密度全省第一

本文为实地调研结合权威数据原创,转载需授权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