逃医记,香港抗疫前线那些临阵脱逃的白衣战士

当白袍变成逃袍

2020年初,新冠疫情席卷全球,香港作为国际交通枢纽,首当其冲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医护人员被寄予厚望,成为社会的最后防线,就在香港抗疫最艰难的时刻,一个令人震惊的现象浮出水面——部分香港医生选择逃离岗位,甚至辞职避疫

这些“逃医”行为不仅引发公众愤怒,更让人们对香港医疗体系的职业道德产生质疑:当灾难来临,医生的天职是否已被个人利益取代?


疫情下的香港医疗困境

医疗资源挤兑,压力骤增

香港地狭人稠,公立医院长期超负荷运转,疫情爆发后,确诊人数激增,ICU床位、呼吸机、防护装备等资源捉襟见肘,许多医护人员连续工作数十小时,身心俱疲。

社会恐慌与政治因素交织

香港社会在2019年反修例风波后仍未完全稳定,部分医护人员对政府信任度降低,加之疫情初期信息混乱,一些医生对防疫政策持怀疑态度,甚至公开质疑政府的抗疫措施。

高薪私人诊所的诱惑

香港私立医院和诊所收入远超公立体系,疫情期间,部分公立医院医生选择跳槽至私立机构,或直接辞职避疫,以规避感染风险和工作压力。


“逃医”现象:个案与群体

公立医院医生集体请辞

2020年2月,香港医管局数据显示,超过200名医护人员在疫情高峰期间辞职,其中包括急诊科、内科等高需求科室的资深医生,部分人直言“不愿冒险”,甚至有人在社交媒体上炫耀自己“成功逃离”。

私立医院拒收新冠患者

与公立医院形成鲜明对比的是,香港多家私立医院明确表示“不收治新冠确诊者”,导致大量病患积压在公立系统,有医生爆料,部分私立医院高薪挖角公立医生,却不愿承担社会责任。

最争议案例:某知名医生“连夜跑路”

一名曾在媒体上高调呼吁“全民抗疫”的呼吸科专家,被曝在疫情最严峻时突然请假,随后被发现已飞往英国,事后他辩称“家庭原因”,但公众并不买账,批评其“说一套做一套”。


道德拷问:医生该不该逃?

职业伦理 vs 个人安全

医学誓言中,希波克拉底誓言要求医生“以患者健康为首要考虑”,当自身安全受到威胁时,医生是否有权选择自保?

支持“逃医”者认为:

  • 医生也是普通人,有权保护自己。
  • 政府未能提供足够防护,不应道德绑架医护人员。

反对者则反驳:

  • 医生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必须承担更高风险。
  • 临阵脱逃加剧医疗崩溃,是对社会的背叛。

香港与内地医生的对比

疫情初期,内地数万名医护人员逆行支援武汉,不少人在请战书中写道:“不计报酬,无论生死。”相比之下,香港部分医生的“逃医”行为引发舆论哗然,有评论指出:“同样是医生,为何差距如此之大?”


深层原因:制度缺陷与社会心态

香港医疗体系的“市场化”弊端

香港公立医院长期依赖政府补贴,而私立医院则以盈利为导向,这种二元结构导致:

  • 公立医生待遇偏低,工作强度大,职业认同感低。
  • 私立医院追求利润,不愿承担公共卫生责任。

社会信任危机

2019年社会运动后,部分香港市民(包括医护人员)对政府极度不信任,这种情绪蔓延至抗疫领域,导致合作意愿降低。

个人主义文化的极端化

香港作为高度发达的商业社会,个人利益常被置于集体之上,部分医生将职业视为“高薪工作”而非“神圣使命”,因此在危机中优先考虑自身安全。


反思与启示:如何重建医者仁心?

改革医疗体系,平衡公私资源

  • 提高公立医生待遇,减少人才流失。
  • 立法要求私立医院在重大疫情中分担社会责任。

强化职业道德教育

  • 医学院课程应加强伦理教育,强调“医者使命”。
  • 建立行业黑名单,对严重失职医生予以公示。

重建社会信任

  • 政府应提高透明度,增强与医疗界的沟通。
  • 公众需理性看待医护压力,避免极端批评。

白袍不是战袍,但必须是责任之袍

疫情是一面镜子,照出人性的光辉与阴暗,香港“逃医”现象暴露的不仅是个人选择,更是整个医疗体系和社会价值观的深层问题。

医生当然有权保护自己,但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他们不能像普通人一样“说走就走”,当白袍加身,誓言出口,责任便已注定。

希望未来的香港医疗界能痛定思痛,让“逃医”成为历史,让“仁心”真正回归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