鲁豫同心,山东千里驰援郑州的温暖力量
暴雨无情,鲁豫有爱
2021年7月,一场罕见的特大暴雨突袭河南郑州,城市内涝、交通瘫痪、电力中断,无数群众被困,灾难面前,全国上下迅速行动,而山东作为河南的“邻居”,第一时间伸出援手,从消防官兵到民间志愿者,从物资运输到医疗救援,山东的驰援行动展现了“一方有难,八方支援”的中华精神。
这场跨越千里的救援,不仅是一次应急行动,更是一曲鲁豫人民心手相连的赞歌。
闻“汛”而动:山东火速集结救援力量
暴雨发生后,山东省委、省政府迅速响应,立即启动应急机制,组织救援队伍奔赴郑州。
消防官兵星夜驰援
7月21日凌晨,山东省消防救援总队调集济南、青岛、淄博等地的消防指战员,携带冲锋舟、救生衣、排水泵等装备,连夜赶赴郑州,济南消防支队仅用3小时完成集结,成为全国首批抵达灾区的救援队伍之一。
电力抢修争分夺秒
暴雨导致郑州多地电力设施受损,国网山东电力公司迅速派出500余名电力抢修人员,携带发电车、电缆等设备,协助恢复供电,在郑州金水区,山东电力工人连续奋战36小时,成功恢复多个小区的电力供应。
医疗队伍紧急增援
山东省卫健委组织多家医院派出医疗队,携带急救药品、消杀物资赶赴郑州,山东大学齐鲁医院、山东省立医院的医护人员在灾区设立临时医疗点,为受灾群众提供医疗服务。
民间力量:山东人的“硬核”支援
除了官方救援,山东的民间力量也自发行动起来,展现出齐鲁大地的侠义精神。
企业捐赠,彰显担当
- 海尔集团:向郑州捐赠2000万元现金及救灾物资,并组织志愿者参与救援。
- 潍柴动力:调派多台大功率排水设备,帮助郑州地铁排涝。
- 鲁花集团:紧急运送食用油、矿泉水等生活必需品,保障灾区群众基本需求。
志愿者“逆行”灾区
山东多支民间救援队自发前往郑州,如青岛红十字蓝天救援队、淄博城际救援队等,他们携带皮划艇、救生绳等装备,深入积水区域转移被困群众。
“山东大馒头”暖人心
山东临沂的一家食品企业连夜赶制10万个馒头,驱车600公里送往郑州,当热腾腾的馒头送到受灾群众手中时,许多人感动落泪:“山东人真是实在!”
鲁豫一家亲:历史渊源与情感纽带
山东与河南地缘相近、文化相通,历史上就有“鲁豫一家”的说法。
历史上的互助传统
- 1942年河南大饥荒时,山东曾接纳大量逃荒的河南灾民。
- 2008年汶川地震,河南、山东共同派出救援队伍,并肩作战。
新时代的兄弟情谊
此次郑州暴雨,山东不仅提供人力物力支援,还开放部分安置点接收河南受灾群众,济南、菏泽等地的高速服务区设立“河南老乡休息区”,提供免费食宿。
救援背后的山东精神
山东的驰援行动,体现了齐鲁文化的深厚底蕴:
- 重义轻利:山东人讲求“义”字当先,灾难面前不计得失。
- 实干担当:从消防员到志愿者,山东人用行动说话,不搞形式主义。
- 团结互助:无论是企业还是个人,都展现出“众人拾柴火焰高”的凝聚力。
灾后重建:山东的持续助力
洪水退去后,山东的支援并未停止:
- 农业专家指导复产:山东农科院派出专家团队,帮助郑州农民修复受损农田。
- 基建队伍援建工程:山东建筑企业参与郑州道路、桥梁的修复工作。
- 心理援助:山东心理咨询师协会组织志愿者,为受灾群众提供心理疏导。
风雨同舟,鲁豫情深
灾难面前,山东与河南心手相连,用行动诠释了“兄弟齐心,其利断金”的真谛,这场跨越千里的驰援,不仅是对郑州的帮助,更是中华民族团结精神的生动写照。
正如一位郑州市民所说:“山东人的情谊,我们永远记得!”鲁豫两省将继续携手,共同迎接更美好的明天。
(全文共计1350字)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