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海医生的防疫日记,在风暴眼中守护生命

2022年的春天,上海经历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疫情考验,在这座国际化大都市里,无数医护人员挺身而出,成为抗击病毒的中坚力量,他们不仅是医生,更是战士、守护者,甚至是患者心中的光。

作为一名上海三甲医院的呼吸科医生,我亲历了这场防疫战,我想用我的视角,记录下那些鲜为人知的瞬间,还原上海医生在疫情中的真实故事。

风暴来临前的平静

2022年3月初,上海的疫情似乎还在可控范围内,我们医院每天接诊的发热患者数量稳定,核酸检测点秩序井然,作为经历过2020年武汉疫情的医生,我隐隐感觉到,这一次可能不会那么简单。

3月中旬,奥密克戎变异株开始在上海社区传播,病例数迅速攀升,医院紧急召开会议,要求所有医护人员做好应急准备,我们科室的微信群开始频繁弹出消息:“随时待命”“取消休假”“准备支援方舱”。

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

3月底,上海进入全域静态管理,医院发热门诊的压力骤增,我们被抽调去支援核酸检测和方舱医院,第一次穿上防护服时,我的心情复杂——既有使命感,也有对未知的恐惧。

防护服密不透风,不到半小时,汗水就浸透了内层衣物,N95口罩勒得脸颊生疼,护目镜上全是雾气,看东西都模糊,但我们必须坚持,因为外面是排着长队的市民,他们焦急地等待检测结果。

在方舱医院,我们不仅要治疗轻症患者,还要安抚他们的情绪,很多老人不会用智能手机,无法联系家人;有些孩子独自隔离,害怕得睡不着觉,我们不仅要当医生,还要当心理辅导员、临时家属。

与时间赛跑的日日夜夜

4月,上海疫情达到高峰,医院ICU床位告急,许多重症患者需要紧急救治,我们科室的医生几乎全部住在医院,24小时轮班。

最让我难忘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人,他患有基础病,感染后病情迅速恶化,我们连续抢救了8个小时,最终把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,他的家属通过视频电话向我们鞠躬致谢,那一刻,所有的疲惫都值得。

但并非所有故事都有美好结局,有些病人没能挺过来,我们只能默默记录死亡时间,然后继续投入下一场战斗。

社区里的无名英雄

除了医院,上海的社区医生同样在默默付出,他们挨家挨户上门核酸采样,为居家隔离的居民送药、送菜,许多社区医生连续工作几十天,连家都回不去。

我曾遇到一位社区医生,她每天背着几十斤重的采样箱爬楼梯,膝盖都磨破了,却笑着说:“只要能早点控制疫情,这点苦不算什么。”

疫情后的思考

6月,上海逐步解封,生活开始回归正轨,但这场疫情留给我们的思考远未结束。

  1. 医疗体系的韧性:上海的医疗资源在全国名列前茅,但在极端情况下仍然面临巨大压力,我们需要更灵活的应急机制。
  2. 人文关怀的重要性:疫情中,许多患者需要的不仅是药物,还有心理支持,医疗不仅仅是治病,更是救人。
  3. 科技的力量:远程会诊、智能机器人配送、大数据流调等技术在这次抗疫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未来医疗必然走向智能化。

致敬每一位防疫战士

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上海医生只是无数抗疫英雄的缩影,还有护士、志愿者、基层工作者……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了防疫的城墙。

上海早已恢复繁华,但那段并肩作战的日子,将永远刻在我的记忆里。

“医生不是神,但我们愿意竭尽全力,守护每一份希望。”

——谨以此文,致敬所有奋战在防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。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