杭州疫情造谣乱象,真相与谣言的赛跑
谣言为何在疫情中滋生?
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疫情不仅是一场公共卫生危机,也是一场信息战,2022年底至2023年初,杭州疫情形势严峻,社交媒体上关于疫情的谣言层出不穷,从“某小区被封杀”到“政府隐瞒真实数据”,从“特效药被垄断”到“医院拒收病人”,各种未经证实的消息在微信群、微博、抖音等平台疯狂传播,引发恐慌,甚至影响防疫政策的执行。
为什么疫情谣言如此猖獗?公众对疫情信息的渴求使得未经核实的内容迅速扩散;部分自媒体和网民为了流量或某种目的,刻意制造或放大不实信息,杭州作为数字经济之都,互联网高度发达,信息传播速度极快,这也使得谣言更容易发酵。
杭州疫情谣言的典型案例
“杭州某小区被封杀,居民无法就医”
2022年12月,一则“杭州某小区因疫情被封,居民无法外出就医”的消息在社交平台疯传,并附上“居民哭诉”的视频,经官方核实,该小区仅进行临时管控,并未封锁,且社区已安排专人负责居民就医需求,该视频实为外地旧闻,被恶意剪辑后传播。
“杭州疫情数据造假,实际感染人数远超公布”
一些自媒体账号声称“杭州实际感染人数是官方数据的10倍”,并引用所谓的“内部消息”,但杭州市卫健委随后发布详细统计方式,并强调数据公开透明,任何城市的感染数据都存在统计滞后性,但“数据造假”的指控缺乏实证,更多是情绪化表达。
“特效药被权贵垄断,普通人买不到”
疫情期间,某些药物(如Paxlovid)一度紧缺,网上随即流传“官员和富豪优先拿药,老百姓只能等死”的说法,杭州市政府随后公布药品分配方案,优先保障高风险人群,并严厉打击囤积居奇行为。
谣言为何能迅速传播?
信息不对称
在疫情初期,官方信息往往滞后于民众需求,导致人们转向非官方渠道获取消息,而部分自媒体利用这种信息差,故意夸大或歪曲事实,以博取关注。
情绪化传播
疫情带来的焦虑、愤怒、恐惧等情绪,使得人们更容易相信负面消息。“医院拒收病人”“政府不作为”等谣言,往往比官方辟谣传播得更快,因为它们迎合了公众的不满情绪。
流量经济驱动
部分自媒体和网红为了吸引流量,不惜编造或夸大疫情信息,某短视频博主曾发布“杭州某医院尸体堆积”的虚假视频,后被证实是移花接木的旧画面。
杭州如何应对疫情谣言?
快速辟谣机制
杭州市网信办联合公安、卫健委等部门,建立“疫情谣言快速响应机制”,对不实信息进行24小时监测,并通过官方微博、公众号等渠道第一时间澄清。
法律震慑
2023年1月,杭州警方依法查处多起造谣案件,对编造“杭州封城”“医院拒诊”等谣言的网民予以行政处罚,甚至刑事拘留。
加强科普宣传
杭州市政府联合媒体、专家,推出系列科普内容,解释疫情数据统计方式、药物分配逻辑等,减少公众误解。
公众如何识别和抵制谣言?
- 查证来源:遇到惊人消息时,先查看是否来自权威媒体或官方渠道。
- 警惕情绪化表达:如果一条信息充满煽动性语言(如“震惊!”“速看!马上删!”),很可能有问题。
- 交叉验证:同一事件若有多个可靠信源报道,可信度更高;若只有某个自媒体在传播,需谨慎。
- 不盲目转发:在未核实前,不轻易分享未经证实的信息,避免成为谣言的传播者。
真相与谣言的赛跑
疫情是一场考验,不仅考验医疗体系,也考验社会的理性和信任,杭州在应对疫情谣言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,但最终,减少谣言的影响仍需公众的共同努力,在信息时代,每个人都是信息的接收者,也可能是传播者,唯有保持理性、审慎判断,才能让真相跑赢谣言,让社会在疫情中更加团结、有序。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