八月的拉萨本该是游客如织的季节,布达拉宫广场上却罕见人影,这座海拔3650米的高原城市,正经历着自2020年以来最严峻的新冠疫情考验,8月8日,拉萨在常态化核酸检测中发现18名阳性感染者,打破了持续920天的无疫情记录,雪域高原的防疫攻坚战,就此拉开序幕。
疫情突袭高原古城
拉萨作为西藏自治区的政治、经济、文化中心,其疫情防控具有特殊复杂性,这里不仅是藏族同胞的聚居地,还生活着汉族、回族等多个民族群体,更值得注意的是,拉萨流动人口中相当一部分来自偏远农牧区,医疗意识和资源获取能力相对较弱,当奥密克戎BA.2.76变异株来袭时,这座高原城市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。
高原环境增加了抗疫难度,研究表明,在海拔3000米以上地区,人体血氧饱和度普遍降低,心肺功能负担加重,新冠病毒主要攻击呼吸系统,对高原居民可能造成更大威胁,拉萨市人民医院传染科主任指出:“我们需要特别关注感染者中的高原反应叠加现象,这为治疗提出了特殊要求。”
精准防控的拉萨模式
疫情发生后,拉萨迅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,展现出令人瞩目的“拉萨速度”,8月9日凌晨,拉萨宣布实行暂定三天的社会面管控,不同于内地城市的全面静态管理,拉萨采取了符合当地特点的精准防控策略。
针对藏族同胞占多数的社区,政府组织了藏汉双语防疫宣传队,通过社区喇叭、微信公众号和传统宣传栏等多种渠道,用藏语和汉语同步发布疫情信息,在色拉寺等宗教场所,僧人志愿者协助维持核酸检测秩序,形成了宗教界与政府协同抗疫的独特风景线。
考虑到高原气候特点,拉萨创新设置了“流动氧舱核酸检测点”,为排队等候的市民提供吸氧服务,这一贴心举措既避免了高原反应可能导致的安全问题,也提高了市民参与核酸检测的积极性。
医疗资源的极限挑战
拉萨疫情暴露出高原地区医疗资源的先天不足,据统计,西藏每千人床位数和医生数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,面对突如其来的疫情,拉萨医疗系统承受着巨大压力。
为缓解这一困境,国家卫健委组织重庆、四川等地的医疗队紧急驰援拉萨,带来了移动PCR实验室、高原专用医疗设备和有高原工作经验的医护人员,拉萨将洲际酒店等多家宾馆改造为方舱医院,专门收治轻症和无症状感染者。
针对偏远地区农牧民的医疗需求,拉萨启动了“马背上的核酸检测队”,医护人员骑马或摩托车深入偏远的农牧区,确保核酸检测不落一人,这种因地制宜的防疫方式,体现了民族地区抗疫的特色与温度。
文化心理与抗疫实践
在藏文化中,人们对疾病有着独特的理解和处理方式,许多藏族老人首先会选择前往寺庙祈福,而非立即就医,针对这一文化特点,拉萨市政府联合宗教事务部门,邀请高僧通过视频方式讲解防疫知识,将现代医学与传统信仰有机结合,取得了良好效果。
防疫人员尊重当地风俗习惯,在隔离点提供糌粑、酥油茶等传统食品;在藏历特定节日,还为隔离群众安排小型线上庆祝活动,这些人文关怀措施既保障了防疫效果,又维护了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。
经济民生的双重压力
疫情对拉萨经济的冲击尤为明显,旅游业是拉萨的支柱产业,占GDP比重超过30%,暑期本是旅游旺季,疫情却使游客数量骤减,布达拉宫、大昭寺等景点关闭,数千家旅行社、酒店和纪念品商店陷入停摆。
为缓解经济压力,拉萨市政府推出了纾困政策,为小微企业提供贷款贴息、租金减免等支持,积极搭建线上平台,帮助手工艺品商家通过直播电商渠道销售存货,开拓新的生存空间。
雪域明珠的启示与展望
拉萨疫情虽然来得突然,但应对措施体现了民族地区疫情防控的特色与智慧,将现代医疗技术与传统文化相结合,把国家政策与地方实际相统一,这是拉萨抗疫实践的重要经验。
随着社会面清零目标的实现,拉萨正逐步恢复生产生活秩序,但这场疫情也提醒我们,高原地区的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仍需加强,未来需要增加高原医疗资源投入,培养更多熟悉藏族文化的医疗人才,建立更适合高原特点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。
雪山下的拉萨正在经历艰难时刻,但也展现出惊人的 resilience(韧性)和适应力,正如一位拉萨市民所说:“我们经历过更艰难的时刻,这次疫情也会过去,明天太阳升起时,布达拉宫依然会闪耀金光。”这座千年古城的抗疫经历,将成为中国疫情防控史上独特而珍贵的一页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亿建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ebzy.cn/cshidaquan/6569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"admin"!
希望本篇文章《拉萨新型冠状病毒(拉萨新型冠状病毒最新消息)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亿建网]内容主要涵盖:
本文概览:一种新型病毒疫情的出现引发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,随着科学家和卫生机构的迅速响应,有关这一病毒的信息逐渐明朗,但同时也提醒我们,病毒变异和传播的威胁始终存在,本文将深入探讨最近出现的新病毒疫情,分析其特点、传播情况以及全球应对措施,旨在为读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