李兰娟,从赤脚医生到抗疫女院士,她用一生诠释医者仁心

疫情中的"定海神针"

2020年初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席卷全球,武汉封城,全国震动,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,一位73岁的女院士挺身而出,逆行武汉,用专业与担当为国人筑起一道生命防线,她,就是中国工程院院士、传染病学专家李兰娟。

李兰娟的名字,在疫情期间家喻户晓,她提出的"封城"建议,为遏制疫情扩散争取了宝贵时间;她带领团队研发的"李氏人工肝"技术,在重症救治中发挥了关键作用;她日夜奋战在一线,脸上被口罩勒出的深深印痕,成为国人心中最温暖的记忆。

李兰娟的传奇远不止于此,从赤脚医生到中国顶级传染病专家,从乡村医生到国家院士,她的每一步都写满了奋斗与奉献,就让我们走近这位"抗疫女英雄",探寻她背后的故事。

第一章:赤脚医生的逆袭之路

1947年,李兰娟出生于浙江绍兴一个贫苦农民家庭,父亲因病早逝,母亲靠卖山货艰难维持生计,13岁那年,她因成绩优异被保送至绍兴第一中学,却因家境贫寒一度辍学,后来,在老师的帮助下,她靠助学金完成了学业。

1966年,高中毕业的李兰娟回到家乡,成为一名"赤脚医生",当时的农村缺医少药,她白天劳动,晚上自学针灸,用最简陋的医疗工具为乡亲们治病,有一次,村里爆发流脑疫情,她不顾感染风险,日夜守护病人,最终成功控制疫情,这段经历让她深刻体会到医学的重要性,也坚定了她学医的决心。

1970年,李兰娟被推荐进入浙江医科大学(现浙江大学医学院)学习,毕业后,她进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,从此与传染病研究结下不解之缘。

第二章:人工肝技术的开拓者

上世纪80年代,中国肝炎肆虐,重症肝炎死亡率高达80%,面对这一难题,李兰娟决心寻找突破,1996年,她带领团队成功研发"李氏人工肝支持系统",通过血液净化技术替代肝脏功能,使重症肝炎患者的存活率从11.9%提升至78.9%,这一技术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,更成为国际肝病治疗的重要突破。

科研之路并非一帆风顺,在人工肝技术研发初期,缺乏资金、设备简陋,李兰娟甚至自掏腰包购买实验材料,她曾说:"医生不仅要治病,更要研究怎么治得更好。"正是这种执着,让她在医学领域不断攀登高峰。

第三章:抗疫战场上的"铁娘子"

2020年1月18日,武汉疫情暴发,李兰娟临危受命,以73岁高龄率队驰援,在武汉的58天里,她每天只睡3小时,深入ICU查房,分析病例,制定治疗方案,她提出的"四抗二平衡"(抗病毒、抗休克、抗低氧血症、抗继发感染,维持水电解质平衡和微生态平衡)救治策略,成为新冠重症患者的生命线。

更令人敬佩的是,早在1月22日,她就向国家建议"武汉封城",这一果断决策为全国疫情防控争取了关键时间,事后,有人问她是否担心背负骂名,她淡然回应:"疫情面前,人民的生命高于一切。"

第四章:医者仁心,大爱无疆

李兰娟常说:"医生的职责就是救死扶伤,无论多难都要坚持。"这种信念贯穿她的一生。

2003年非典期间,她坚守一线,成功阻断浙江的疫情传播;2013年H7N9禽流感暴发,她率先发现病毒跨物种传播机制,为全球防控提供重要依据;2020年新冠疫情期间,她不仅奋战前线,还积极推动疫苗研发和科普宣传。

即便功成名就,她依然保持朴素作风,疫情期间,有网友拍到她在高铁上吃泡面的照片,引发热议,她却笑着说:"能填饱肚子就行,时间要紧。"

第五章:传承与未来

李兰娟虽已年过七旬,却依然活跃在科研和医疗一线,她创办的"树兰医学奖"致力于培养青年医学人才,她说:"中国医学的未来在年轻人身上,我们要给他们更多机会。"

从赤脚医生到抗疫院士,李兰娟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医者仁心,她的故事告诉我们:伟大不在于地位高低,而在于是否坚守初心;英雄不在于惊天动地,而在于危难时刻的挺身而出。

致敬真正的"国士无双"

李兰娟曾说:"如果国家需要,我随时准备出发。"这句话,是她一生的写照,在疫情肆虐的至暗时刻,她像一盏明灯,照亮了无数人的希望。

她不仅是杭州的骄傲,更是中国的骄傲,她的名字,注定会写入中国医学史,更会铭刻在亿万国人的心中。

致敬李兰娟院士——真正的"国士无双"!

发表评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