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冠疫情自2019年末首次被发现以来,以其突如其来的冲击改写了全球社会的运行轨迹,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却时常引发讨论:疫情到底持续了三年还是四年?这个问题背后,不仅关乎时间计算的技术性差异,更折射出人类对灾难的感知、集体记忆的建构以及历史叙事的复杂性。
时间计算的模糊性
从纯粹的时间跨度来看,疫情若以2019年12月中国武汉首次报告不明肺炎病例为起点,以2023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“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”为标志性终点,则持续时间约为3年5个月,若以某些国家或地区首次发现病例或实施封锁措施为起点,或以局部疫情反复为终点,则时间跨度可能接近4年,这种计算上的差异,源于疫情发展的非同步性:不同国家和地区遭遇疫情的时间、防控政策的强度以及结束疫情的标志均不相同,中国在2022年底调整防控政策,而欧美国家则在更早时间尝试“与病毒共存”,对疫情持续时间的争论,本质上是对“起点”和“终点”的定义之争。
集体记忆的主观性
疫情的时间感知还与个体和集体的经历密切相关,心理学研究表明,人类对时间的感知在高压和创伤环境下会发生扭曲,对于一线医护人员、隔离中的居民或失去亲人的家庭而言,疫情可能显得无比漫长,仿佛持续了“一个世纪”;而对于部分生活在疫情影响较轻地区的人,疫情可能只是“短暂的中断”,这种主观性进一步体现在代际差异中:青少年可能觉得疫情占据了他们成长的关键几年,而老年人可能将其视为漫长人生中的一段插曲,更值得注意的是,集体记忆往往被重大事件节点所锚定,例如封城、疫苗问世、政策转变等,这些节点强化了人们对时间段的划分,却未必与客观时间完全吻合。
历史叙事的建构性
疫情时长之争也反映了历史叙事的建构性,历史书写从未仅是事实的堆砌,而是选择和诠释的结果,若将疫情视为一个突发性全球危机,其叙事可能强调“三年抗疫”的紧凑性和强度;若将其视为一个结构性转折点,则可能拉长时间线,追溯至更早的病毒溯源或延续至后疫情时代的社会转型,一些学者认为疫情加速了数字化、不平等和全球权力格局的变化,这些影响可能持续数十年,疫情时代”远不止三四年,这种叙事差异背后,是不同群体对疫情意义的赋予:是短暂灾难还是长期转折?是例外状态还是新常态?
全球与本土的双重视角
疫情时长的模糊性还体现了全球性与本土性的张力,尽管疫情是全球现象,但各地体验迥异,在巴西和印度,疫情高峰导致的死亡和混乱使时间感知更具创伤性;在新西兰和新加坡,严格的防控可能缩短了疫情的“有效时长”,中国民众可能对2020年初的武汉封城记忆深刻,而欧洲民众可能更关注2021年的疫苗推广,这种差异使得“疫情三年还是四年”缺乏统一答案,反而成为一面镜子,照出不同社会在灾难中的命运分野。
超越时长的反思
争论疫情是三年还是四年,最终不如反思疫情如何重塑了世界,它暴露了全球卫生体系的脆弱性,推动了科技与医疗的创新,也加剧了社会分裂与不平等,时间的长短或许并不重要,重要的是我们如何铭记这段历史:是选择遗忘,还是从中汲取教训?是急于回归旧常态,还是勇敢定义新未来?
疫情时长的问题没有标准答案,但它的提出本身已是一种启示:在人类与灾难共处的过程中,时间不仅是刻度,更是体验、记忆与意义的载体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亿建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ebzy.cn/zlan/3032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"admin"!
希望本篇文章《疫情三年还是四年?时间感知背后的集体记忆与历史叙事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亿建网]内容主要涵盖:
本文概览:2019年底,一种新型冠状病毒的出现引发了全球范围的健康危机,这场疫情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,还对全球经济、社会和政治产生了深远影响,2019年疫情是由什么病毒引起的呢?答案是SARS-CoV-2病毒,它导致了COVID-19(冠状病毒病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