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,世界还没有疫情。
那是一个我们可以毫无顾忌地呼吸、拥抱、相聚的年份,街道上没有口罩的遮挡,笑容清晰可见;机场里没有体温检测仪的长队,只有行李箱轮子滚动的喧嚣;咖啡馆里坐满了闲聊的人群,而不是隔离板后的疏离面孔,回望2018,仿佛翻开一本旧相册,每一页都镀着一层柔光,记录着一种如今显得奢侈的“正常”。
没有距离的日常
2018年,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尚未被赋予“安全”或“危险”的标签,地铁高峰期,通勤者的肩膀紧贴着彼此,无人侧目;音乐节的现场,年轻人随着节奏跳跃,汗水与欢呼交织;家庭聚会时,祖辈将孙儿搂在怀里,没有对未知病毒的恐惧,那时的“亲密”是一种理所当然的存在,而非需要权衡的风险。
全球化仍处于高潮期,国际航班频繁起降,留学生拖着行李箱奔赴异国,游客举着自拍杆在埃菲尔铁塔下打卡,商务人士在跨国会议中握手谈笑,世界是一个没有边界阻隔的游乐场,人们相信只要一张机票,就能抵达任何想去的角落。
经济与信心的膨胀
2018年,全球经济虽已有隐忧,但整体仍弥漫着乐观情绪,美股屡创新高,科技巨头如苹果、亚马逊市值突破万亿;中国的“双十一”购物节单日成交额高达2135亿元,快递堆满小区门口,消费者沉浸在拆箱的喜悦中,线下零售业虽受电商冲击,但商场依旧人流如织,试衣间外排着长队,餐厅门口等位的声音不绝于耳。
创业公司疯狂融资,共享经济如火如荼:共享单车挤满街头,共享充电宝遍布餐厅,人们相信技术能解决一切问题,失业率处于历史低位,招聘市场活跃,“跳槽涨薪”是职场人茶余饭后的常见话题,那种对未来的确定性,如今看来几乎是一种天真——但那种天真,恰恰是2018年最真实的底色。
文化狂欢与线下体验
2018年,文化消费是线下的、集体的,电影院门口排队买《复仇者联盟3》电影票的人群蜿蜒数十米;音乐节和演唱会的门票秒罄,粉丝举着荧光棒合唱;书店里举办作家签售会,读者抱着纸质书耐心等候,线下体验的价值尚未被虚拟化,人们相信“在场”的意义——无论是为了偶像的一声问候,还是为了与同好者相视一笑的默契。
旅行攻略里还没有“隔离政策”“核酸检测”这样的关键词,人们讨论的是如何抢到特价机票、哪家民宿的阳台适合看日出、哪个夜市的小吃最地道,威尼斯水城没有因为游客稀少而清澈见底,泰姬陵前依旧挤着合影的旅行团,京都的樱花季酒店价格飙升至天价——但无人抱怨,因为那是一种“幸福的烦恼”。
被忽略的预警与脆弱性
2018年的世界并非完美,政治极化加剧,英国脱欧陷入拉锯战,特朗普政府的贸易战引发市场波动;气候变化问题已迫在眉睫,瑞典少女Greta Thunberg开始每周在议会外抗议,但多数人仍视其为遥远威胁;全球公共卫生体系虽存在,但从未经历真正意义上的压力测试,埃博拉、SARS等疫情已被尘封进历史,人们习惯性地认为,大规模传染病只是教科书里的章节。
某种程度上,2018年的繁荣与自信建立在对脆弱性的集体无视之上,我们习惯了即时满足、高速流动和无限连接,却未曾想过一种病毒就能让整个世界停摆。
回望:一种恍若隔世的怀念
当我们戴着口罩,扫着健康码,保持一米距离时,2018年仿佛成了一个遥远的乌托邦,那个没有疫情的世界,不仅仅是时间上的过去,更是一种心理上的参照系——它提醒我们,曾经有一种生活,不需要在健康与自由之间做选择,不需要在拥抱与隔离之间犹豫。
但回望2018年,并非为了沉溺于怀旧,而是为了追问:我们是否还能重回那种“正常”?或许真正的答案不在于回到过去,而在于如何带着教训与反思,重建一个更具韧性的世界,2018年没有疫情,但疫情之后的我们,理应更加清醒——关于全球合作、公共卫生、人与人的联结,以及文明究竟建立在何等脆弱的基础之上。
2018年,世界还没有疫情,但那一年的一切,如今都成了我们理解“失去”与“珍惜”的坐标。
本文来自作者[admin]投稿,不代表亿建网立场,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ebzy.cn/zshizhishi/6154.html
评论列表(4条)
我是亿建网的签约作者"admin"!
希望本篇文章《2018年有没有疫情/2018年还没有疫情》能对你有所帮助!
本站[亿建网]内容主要涵盖:
本文概览:新冠疫情爆发是哪一年?1、新冠疫情起始于2019年。2019年12月,湖北省武汉市陆续发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病例,后被确定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。关于结束时间新冠疫情并没有一个绝对意义上全球统一的“结束”节点。不同国家和地区根据自身疫情形势、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