武汉战疫,央视镜头下的沉默英雄与未被讲述的真相

2020年初,一场突如其来的疫情将武汉推向了全球关注的焦点,央视随后推出的多部疫情纪录片,如《武汉战疫纪》、《英雄之城》等,以其宏大的叙事视角和精良的制作水准,为观众呈现了一幅全民抗疫的壮丽画卷,在这些光鲜亮丽的影像背后,隐藏着多少不为人知的故事?当镜头聚焦于英雄叙事时,又有哪些普通人的挣扎被选择性忽略?本文将通过解构央视武汉疫情纪录片的叙事策略,揭示那些被主流话语遮蔽的真相,探讨灾难报道中媒体应承担的社会责任。

英雄叙事的建构与仪式化表达

央视纪录片不约而同地采用了"英雄城市"的叙事框架。《英雄之城》开篇便是无人机拍摄的武汉空城景象,配以悲壮的交响乐,瞬间将观众带入一种史诗般的氛围中,这种视听语言的精心设计,成功塑造了武汉作为"英雄城市"的集体形象,据统计,在《武汉战疫纪》中,"英雄"一词出现了47次,与之相关的"无畏"、"牺牲"、"奉献"等词汇构成了影片的情感基调。

医护人员在纪录片中被高度符号化,镜头反复展示他们脸上的勒痕、疲惫的身影和坚定的眼神,这些画面确实感人至深,但值得思考的是,这种表现方式是否将复杂的个体简化为单一符号?某三甲医院护士长李敏(化名)在采访中透露:"那些纪录片只拍了我们'英勇'的一面,却没人问过我们连续工作36小时后的崩溃,没人记录我们因为怕传染家人而不敢回家的眼泪。"

更值得玩味的是纪录片对时间线的处理,央视纪录片普遍将疫情爆发起点设定在2020年1月23日武汉封城之日,而此前民间医生李文亮的预警、一线医护人员的早期防护物资短缺等关键事件,大多被轻描淡写或完全略过,这种选择性记忆构建,实质上重塑了公众对疫情时间线的认知。

被遮蔽的民间叙事与庶民声音

与央视宏大叙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民间纪录片的边缘存在,独立导演陈为军的《武汉日记》,用手机拍摄了普通市民在封城期间的日常生活:排队买菜的焦虑、邻里间的互助、对信息的渴望与怀疑,这些鲜活的细节在央视纪录片中几乎无迹可寻。

社区工作者和志愿者群体在央视镜头下往往被简化为"无私奉献"的符号,而他们面临的具体困境却被忽视,武昌区某社区书记王强(化名)回忆:"我们每天处理上百个求助电话,要协调病人的转运,要安抚恐慌的居民,还要应付上级的各种表格,但纪录片里我们就像没有情感的机器人,只知道'坚守岗位'。"

最令人深思的是对逝者记忆的处理方式,央视纪录片中的逝者多是抽象的数字或符号化的英雄,而民间自发组织的"武汉记忆"项目中,每个逝者都有姓名、故事和亲人的思念,这种记忆政治的差异,折射出官方叙事与民间情感之间的深刻裂痕。

国际视角下的叙事比较

对比BBC纪录片《武汉:封城人生》与央视作品的差异颇具启示,BBC镜头下的武汉市民会直接表达对初期信息不透明的愤怒,会讨论"吹哨人"李文亮的意义,这些在央视作品中几乎不可能出现,德国ARD电视台的报道则聚焦于普通家庭的生存困境,包括慢性病患者无法就医的绝望,这些"不完美"的叙事恰恰构成了疫情的全景图。

即使在正面报道方面,国际媒体也呈现出不同取向,路透社对火神山医院建设的报道既肯定了中国速度,也采访了对施工噪音投诉的附近居民;而央视则完全将之塑造为毫无争议的国家成就,这种报道理念的差异,本质上是新闻价值观的差异:前者追求平衡多元,后者强调舆论引导。

创伤记忆与媒体伦理的再思考

灾难报道中媒体肩负着双重责任:既要记录历史,又要抚慰创伤,央视纪录片在后者做得相当出色,通过英雄叙事为公众提供了情感宣泄和心理支持的渠道,但就历史记录而言,其选择性呈现可能导致集体记忆的扭曲,社会学家刘能指出:"单一维度的灾难记忆不仅不完整,长期来看还可能阻碍社会真正从灾难中学习。"

媒体伦理在特殊时期面临严峻考验,当央视反复强调"武汉是安全的"时(2020年2月19日《新闻联播》),是否考虑到那些仍在为就医奔波的市民?当镜头对准有序的物资分发点时,是否应该也记录一下那些买不到菜的普通家庭?平衡报道与正面引导之间的度在哪里?这些都是值得新闻从业者深思的问题。

构建多元灾难记忆的可能路径

值得欣慰的是,数字时代为多元叙事提供了空间,B站上大量武汉市民自拍的vlog,微博上普通医护的工作日记,知乎上方方面面的疫情讨论,共同构成了比官方纪录片更为立体的记忆图景,这些内容或许不够精致,但贵在真实多元。

媒体可以探索更开放的叙事方式,如采用多重视角并行:既展现国家层面的抗疫部署,也不回避基层执行的困难;既歌颂医护人员的奉献,也关注他们的权益保障;既报道官方信息,也反映民众疑虑,这种复杂性本身就是对受众判断力的尊重。

公众媒介素养的提升同样关键,当观众能够主动寻找不同信源,比较分析各种叙事,辨别情感动员与事实陈述,他们才能形成相对完整的认知,教育系统应加强媒介素养培养,这或许是避免集体记忆被单一叙事垄断的根本之道。

央视武汉疫情纪录片作为国家叙事的载体,在凝聚人心、提振士气方面功不可没,但真正的历史记忆不应只有一种声音,那些被省略的困惑、被美化的过程、被简化的矛盾,同样是这场抗疫斗争的重要组成部分,一个成熟的社会,应当有能力容纳对同一事件的不同讲述,在多元叙事中接近更完整的真相,毕竟,对历史最大的尊重不是完美无缺的颂歌,而是包括泪水与反思在内的全部真实,正如武汉作家方方所言:"记忆的光束应该照进每个角落,包括那些我们不愿直视的阴影。"这或许是我们从这场疫情中能够获得的最珍贵教训。

发表评论